溫老師講堂八:
國小課文如何區辨「文體」?-以「議論文」、「說明文」為例
備課Party有老師提到「翰林版六下第四課 永遠不會太晚 是屬於什麼文體呢?
我們認為是議論文,但是教師手冊說是說明文。
我知道有一種說明文是說明事理的,與議論文應該如何區分呢? 」 ************
溫老師每次要開始帶領老師分析國小課文時,都會說:「國小課文如何分類」我有自己一個分類的規準,大家可以參考:
國小課文中,大概只有康軒五年級曾經出現的「果真如此嗎?」這篇是典型的議論文,其餘都不夠明確。
但是為什麼我還是把「議論文」、「說明文」做區隔,因為教學方便。那麼如何區隔?我是把「抽象觀念」的論述當作議論文,其餘的「說明文」就是像說明物品、儀式、人物、建築、美術‧‧‧,這樣的分類只是我覺得相對好教學,對學生初學文體也容易掌握,但卻沒有絕對的標準。也就是說,這是溫老師在教學現場行之有年,師生都能快速掌握教學文體的結構,將文章內容快速依文體結構處理完畢。
文體分類有什麼重要? 很多老師常問學生:「這一課是什麼文體?」問這個到底要幹嘛?
文體就像收納櫃,衣服用衣櫃,文具用文具櫃,碗盤用櫥櫃,這是方便收納但絕非真理,你想用衣櫃收碗盤,不是不可以,只是不那麼適切,因為格局不合。
按上述概念,如果是記敘文,就是用「原因、經過、結果、迴響」來將內容分類擺放最相容,接著只要摘錄重點,再將這些重點串聯之後,就是完整「大意」。因為找對了文體結構,好分類好摘述,重點快速掌握非難事。
再說,要將抽象議題歸類為「議論文」的目的,也是如此。議論文的文體結構「論點、論據(論證)、結論」,很快就能將課文的內容歸類擺放並摘錄,初學者不僅容易學習其結構手法,也很快能將其應用在寫作,這一區塊若能處理好,未來寫到散文要夾敘夾議夾論的大部頭文章,這些都是前置非常重要的基礎。(請參考溫老師「非常光碟」議論文教學)
另外「說明文」的寫作手法非常多元,參考如下:
1.解釋
● 定義:
這種說明方法是運用簡潔扼要的文字,概括地介紹事物本特徵。這種說明方法常用在理論著作、教科書、詞典、產品說明書中。
2.介紹
● 詮釋:
只是解說事物的某些方面,或是用詞語釋義的方法,來說明事物某些特點。
● 比較:
通過比較兩種事物間的異同,來達到說明的目的,通常用熟悉的具體的事物,來與陌生的抽象的事物相比較,從而把陌生的事物介紹清楚。
● 舉例:
在說明某些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,或原理原則時,舉例說明可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、形象化,令人容易理解接受。
● 引用:
引用有關文獻記載,資料記錄以及故事傳記、名詞佳句,作為說明的依據,既有助予充實所要說明的內容,更可使文章文采斐然,格外簡潔。
● 數字與圖片:
許多文字還不能說清楚的問題,改用圖表說明就一目了然
如果將國小課文「抽象概念」論述的文章也放在裡面,我覺得學生不容易懂,所以將其獨立出來。
所以,回頭最前面的問題:「翰林版六下第四課 永遠不會太晚 是屬於什麼文體呢?
我會將其歸類為「議論文」,因為這樣的題目是抽象概念的議題,原來真正完整的題目應該是:「現在才開始?永遠不會太晚!」,「現在才開始?」是論題(議論的題目),「永遠不會太晚」是論斷(判斷、結論),所以作者必須找很多案例來說服讀者,不管正、反例都是必須的。課文也提到了許多案例,符合議論文的規格(雖然案例都只是一句話),所以,可以歸為議論文。
如果是溫老師,會很快地將文章分類,接著將教學重點引到寫作,因為這一篇的案例很多卻太短,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將案例查明並寫清楚,讓案例刪掉幾個,留下來的加長加深,或者,加入孩子自己的經驗,變成一篇作文題目:「現在才開始會太晚?--以我的經驗為例」。
忘掉文體吧!
至於最後,如果學生都已經理解各種文體的大約區隔,我都會說:「忘掉文體吧!」此時,針對內容的提問及寫作,才是重要的!作家寫作時絕不會有這些桎梏,況且,即使我們依據的文體分類規準,也是後人的說法,沒有一個人敢說誰是對的。
我喜歡大家提出的問題及討論,這是非常實質又實用的發言。感恩所有夥伴!